科研平台

我院立足“外”字特色,做好科研工作文章

发表日期:2019年03月05日 10:10 文章编辑:sisadmin 浏览次数:

 

    在教学、科研、学生培养三大业务工作中,教学是基础,学生培养是核心,而科研则是引导,是前二者的“动力源”和“催化剂”。我院现有专职教研人员27人,人数少,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在学校并不占优,平时又是以留学生教学工作为主,如何在做好教学和学生培养工作的同时,做好科研工作这篇文章呢?

近些年,我院一直在努力探索科研新思路,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2018年度全校社科工作评价中,国教院排名亚军,在2017年度全校首度实行科研工作量化评价管理后,连续两年挤进全校社科工作业绩前三强。近三年,学院已获得纵向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5项(含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教育部项目3项、省级项目4项,结项成果质量高,胡晓清教授、王东海教授的两项国家社科课题结项均为“优秀”;出版专著和教材24部;发表学术论文63篇;2018年,王东海教授第二次获得国家社科项目“认真负责鉴定专家”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多年来学院一直坚持的以下科研工作思路:

一是抓准“外”字特色做文章。汉语国际教育和留学生教育是学院的两项核心工作,“外”字、“国际化”是学院工作的核心特色,也是学院培育科研特色的主攻方向。基于学院工作的“外”字特色,学院把培育国际学生汉语学习语料库建设、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中外文化语言比较等领域的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目前,学院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要集中于“国际化”方向上。2018年,学院又积极与“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联系,从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角度,策划和申报立项了六个横向项目,全面展开外向型学习词典研究,形成了新的体现“外”字特色科研小方向、小团队、小平台,成为学院科研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后备队”。

二是抓住“交流”做文章。学院的科研队伍、科研力量相对弱小,对此学院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学院坚持做“车厢”,挂在高平台、高团队的“火车头”上前行。学院利用国际化优势积极与海内外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高地的高校、科研机构、著名专家开展交流合作,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赴海外名校访学、拜访本领域专家;通过主办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名家学术报告等形式把海内外专家、学者“请进来”传经送宝。通过“进进出出”,使得学院教师对汉语国际教育这一特色领域的前沿和方向精准把握,在科研工作中做到了定位精准、目标明确。2019年1月,学院和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华侨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两岸华文教师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来自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以及新加坡、日本、泰国、捷克等国的3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150余人参会,收到学术论文120余篇,扩大了学院教师的学术视野,广交了学术朋友,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知名度。

三是坚持在“多点开花”上做文章。学院注重对原有教师进行科研挖潜,对新引进教师进行科研扶持,全院动员,集体发力,不放过任何申报机会,不怕失败,“咬牙”坚持,科研成果多点开花。近些年,除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外,在中华学术外译、文献整理、后期资助、重大项目子课题等项目类型上也多有斩获,高水平专著和论文也不断涌现。

    我院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是在学校重视人才、重视科研、重视双一流建设的大前提下实现的。学院的重视、领导的支持和科研部门的周到服务是学院科研工作顺利发展的三大法宝,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特色鲜明、目标明确、保障有力的国际教育学院科研工作会不断迈上新台阶。

 

(国际教育学院撰稿:王纪孔 审核:王东海)

上一条:“小学堂”——古籍传灯公益项目举办第一次学术活动
下一条:我院中外学生参与第十五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