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有组织科研开新花

发表日期:2023年05月16日 16:28 文章编辑:sisadmin 浏览次数:

近些年,国际教育学院转变意识观念,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在激活学院整体发展、提升学院发展品质中的作用,已经形成了一支行稳致远、特色鲜明的国际中文教育学术团队。

这支团队在“破五唯”的理念指导下,以“三高成果”为抓手,打造了以“高层次项目—高水平论著—高档次获奖”为中心的“科研螺旋”,产出高水平学术论著近50多篇(部),国家社科项目最近连续8年不断线,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省社科奖4项,专业教师师均纵向科研经费达到 3.1万,超额完成学校给定的师均科研经费2万元的任务。

以“分类分层”的理念抓“彩虹式”团队建设,夯实有组织科研根基

经过近几年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学院现有31名专业教师,76.7%拥有半年以上海外经历,70%拥有博士学位,63.3%为双师型,硕士生导师11名,博导1名,省本科教学名师1名,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名,烟台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获山东省青教赛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教师1名。老中青教师分布平衡,搭配合理。

为了有效整合研究力量,体现科研的组织特色,学院采用“分类分层”理念,将31位专业教师按学术背景和近五年研究兴趣分布到“彩虹式”团队布局中:

本体层有“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跨文化交流与海外汉籍研究”两支团队,强化学院国际中文教学和跨文化传播学科本色,夯实学术基础;应用层有“外向型学习词典研究”“鲁韩文化交流资政研究”两支团队,服务一线应用和资政,体现学术向应用需求的对接转化。

四个团队人员以高层次课题和研究任务为导向可自由组合成“外挂小分队”,这种小分队因课题和任务而生,任务完成即回归各自团队。

每位老师在团队中都能找到自己的研究定位和方向,找到科研合作伙伴,一起聚焦学术热点,整合学术资源,寻求“三高”成果突破。这一团队模式不仅培育了学术增长点,而且增强了教师的参与感、归属感和获得感,也营造了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

以“重大需求”为导向抓团队和科研平台融合性建设,为有组织科研提供学术增量

科研平台是学术发展的“引擎”,为科研发展赋能,提供强大助推力。学院将平台与“彩虹式”学术团队绑定,团队需要促平台申请和建设,平台资源支撑团队学术增量发展,共同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中的研究焦点。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团队依托山东省汉语国际推广研究中心、省华文教育基地和省来华留学预科基地,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语言铺路”“用汉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需求方面寻求新增量。该团队连续三年获批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汉字研究、虚词研究和语法研究3项国家社科项目,2022年度连获4项语合中心、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课题,夯实了学院对外汉语教育的核心特色。

“跨文化交流与海外汉籍”研究团队依托鲁东大学“海外汉籍研究中心”展开工作。该中心得到山东大学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全力支持,以海外汉籍回归为抓手,在对接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与反观的重大需求方面寻求新增量。该团队获批珍稀文献整理、汉语史语言文化、韩国相关典籍中汉语词汇整理等方面的国家社科项目3项,获批海外汉籍整理类省社科专项项目7项。另外,该团队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孔丽华牵头组织翻译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6本收藏文化系列图书,该套丛书由Global ePress,LLC公司在美国正式出版,引起很大反响。以上成果强化了学院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反观的研究底蕴。

“鲁韩文化交流资政研究”团队依托“山东省与韩国教育交流合作研究中心”,为中韩多元文化互学互鉴搭建友好协作平台,在对接中外语言、文化、教育交流资政方面寻求新增量,也为区域国别化研究提供突破口和样本。该团队获批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6项,向教育部、省教育厅等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5份,在《光明日报》内参《情况反映》发表内参1篇,增强了学院的资政智库研究特色。

辞书是文化载体和容器,也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外向型学习词典研究”团队依托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的学习词典研究室,在面向留学生的学习词典编纂和辅助教学研究方面寻求新增量。该团队这方面获批国家社科项目5项,国家语委课题4项,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开放课题15项,形成学院研究的新“热力圈”。

以“抓关键少数”的举措打造团队中学术“箭头人物”,促其在有组织科研中引领作用的凸显

学院以“三高成果”为学术箭头标志,本着“二八原则”运转学术团队,形成了一批学术“箭头人物”,引领各自团队的发展。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团队的王宜广分别于2014、2021获得两项国家社科项目,韩淑红钻研两汉外来词获批国家社科后期项目,成为本团队的“箭头”人物。同时,毛嘉宾、焉德才、孔丽华等建院教师长期耕耘留学生偏误习得研究,获批多项省社科项目,宫领强专研少数民族语言获批教育部青年项目,杨艳丽探讨全球中文教育主题获批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学术研究类项目。

“跨文化交流与海外汉籍”团队的青年教师张蓓蓓立足西夏文学文献研究,获批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成为“箭头”人物。同时,青年教师马金亮探寻古典经学著作获批教育部社科项目,张颖慧对日撰汉文佛经音义引中国小学文献进行辑考获批山东省社科项目。另外,刘昕、周晓波、康维娜、张佳颖等依托“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对境外存藏中华古籍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实现再生性回引,获批省社科重大和重点项目各1项,一般项目2项。同时现当代文学文化的探讨也有推进,仕永波探寻文学诗意语言获山东省社科三等奖。

“外向型学习词典研究”团队的王东海分别于2008、2013、2018、2019年获批四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和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子课题,成果获教育部第七届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和省社科奖;王雪燕由辅导员转至教师岗,十年努力耕耘,实现由读取博士到获批2022年国家社科项目的重大飞跃。他们是本团队的“箭头人物”,本团队大多数成员都拥有词典类的纵横向课题。

“鲁韩文化交流资政研究”团队的全香兰分别于2013、2020年获批两项国家社科项目,张德强获批鲁韩文化与教育对比方面的4项省部级纵向项目及横向课题,成为本团队的“箭头”人物,跨院系地带动学校的鲁韩交流研究。

以上四大团队的学术“箭头”人物在各自团队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了“老中青”有序衔接、紧密融合的梯队,增强了团队科研活力,彰显了教师的学术风格。

“二十大”的新精神和新理念为“彩虹式”学术团队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强有力的学术赋能。团队成员将把学习“二十大”精神激发出的热情和动力转化为学术研究的新增量和新举措,持续发挥科研的重要支点作用,撬动学院教学、科研、学生培养三大任务的高层次结合,不断构建学院的新发展格局,为把学院建设成新时代的“优而特”精致学院而努力。

(国际教育学院撰稿:王东海 王宜广)

该文见于2023年5月15日《鲁东大学报》第2版上

上一条:我院留学生参加2023年田径运动会
下一条:副校长纪洪芳为国际教育学院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